皖西白鹅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历史悠久。适应性强、觅食力强、耐寒耐热、抗病力强、耐粗饲、耗料少,且合群性强。早期生长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特别是羽绒产量高、且绒品质优。
外貌特征
皖西白鹅雏鹅绒毛为淡黄色,雏鹅喙为浅黄色,胫、蹼均为橘黄色。
成年鹅全身羽毛洁白,部分鹅头顶部有灰毛。喙橘黄色,喙端色较淡,胫、蹼均为橘红色,爪白色。皮肤为黄色,肉色为红色。体型中等,体态高昂,颈长呈弓形,胸深广,背宽平。头顶肉瘤呈橘黄色,圆而光滑无皱褶,公鹅肉瘤大而突出,母鹅稍小。虹彩灰蓝色,约6%的鹅颌下带有咽袋。少数个体头颈后部有球形羽束,即顶心毛。
公鹅颈粗长有力,母鹅颈较细短,腹部轻微下垂。
生产性能
产肉性能
早期生长发育快,90日龄体重可达4.5~5.0kg。饲料转化率为(3.6~4.0):1。育雏期(0~30日龄)成活率平均高达96.8%。
产绒性能
皖西白鹅产毛量高,羽绒洁白,弹性好,蓬松质佳,尤其以绒毛的绒朵大而著称。一年可活拔毛3~4次。平均每只鹅产毛349g,其中产绒毛量为40~50g。目前产区每年出口羽绒占全国出口量的10%,居全国第一位。鹅皮可鞣制裘皮,柔软蓬松,保暖性好。每平方米重量仅有700克左右,是制作服装、工艺品等的好材料。
繁殖性能
公鹅6月龄性成熟,但配种多在8~10月龄以后;母鹅6月龄也可开产,但当地习惯早春孵化,有利于仔鹅的生长,故人为地将开产期控制到9~10月龄。公母配种比例为1:4~5,组成一个小的配种群,常年饲养在一起,任其自然交配,群众称之为“一架鹅”。母鹅就巢性强,一般年产两期蛋,每产一期,就巢一次,有就巢性的母鹅占98.9%,其中一年就巢两次的占92.1%。还有3~4%的鹅可连产蛋30~50个,而不抱窝,群众称为“常蛋鹅”,但不符合当地自然孵化的繁殖习惯,多被淘汰。
价值
应性强、觅食力强、耐寒耐热、耐粗饲、合群性强;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鲜美;特别是羽绒产量高、品质好,是制作服装、工艺品等的上好材料。

|